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知從何來,故曉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抓出實效,就應當一以貫之地將“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內化于心、外踐于行。
( 7月6日,湖南大學師生來到長沙市岳麓區蕭勁光故居開展移動課堂黨史學習教育。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健 攝)
芳華為經,以絕對忠誠堅守初心使命。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孩兒立志出鄉關”的毛澤東,只有16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只有14歲;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鄧小平,只有18歲;遠赴梁家河插隊落戶時的習近平,只有15歲。李大釗曾說,青年要“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建黨百年所取得的成就都凝聚著廣大青年的熱情和奉獻,我們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讓青年群體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生命為緯,以絕對忠誠堅守初心使命。程開甲投身為國鑄盾,鄭德榮致力于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黃大年詮釋了愛國之心。百年紅船百年夢,萬千黨員一條心,共產黨員們不論年齡,無分西東,譜寫了一篇又一篇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為師如我,必須抓住黨史學習教育這一契機,立足新時代職責使命,履行好為黨育人、貢獻大局的主責主業,將這份光榮揉碎在骨血里,傳承于歲月中。
情懷為翼,以絕對忠誠堅守初心使命。鄧稼先因核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癥,留下“死而無憾”之遺言。人終究是要有點精神、有點情懷的。這份情懷,是發于初心、基于感恩、恒于忠誠。從事大學生黨建思政工作18年來,于我心中,每位學生就好比一粒種子,存在與眾不同的基因,而發現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之處,應該成為所有教育的初心。人生最幸福之事,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最大之快樂,是看到學生之進步和其對祖國之貢獻。前行路上,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懷揣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學生更多的“幸福指數”。
信仰為基,以絕對忠誠堅守初心使命。毛岸英有一封回絕其舅舅“要官做”的家書,讀來讓人感悟良久。這封家書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來的,是他對共產主義的純粹初心,對共產黨的絕對忠誠,對黨性原則的深刻敬畏。其力道穿越了70年,仍鏡鑒今人。學史明理,反思增智,我們這些在新長征路上的年輕干部,要堅定信仰,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爭當表率。作為學校中堅力量,我們更要堅信初心引領未來,信仰指引方向,時刻對標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和建設任務,勇擔重任,勠力同心。
擔當為要,以絕對忠誠堅守初心使命。每一個歷史階段,無數黨的杰出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責任和擔當。去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調研,希望同學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作為教師,要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旋律,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種好“立德樹人”責任田,關注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接受習慣、認知特點和表達方式,輸出具有“新時代特色”“新時代溫度”“新時代烙印”的思政供給。作為黨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忠誠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育人答卷。
(作者系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