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已有生存危機隱患 賽程安排不會“人人都滿意”

記者張奔斗報道
不過,竟然將某一位球員在某一種場地的超強統治力,作為要縮減這種場地類型賽程長度的理由,邏輯上完全站不住腳,于情于理都說不通。怎么,納達爾在紅土上太優秀,所以還要因此受到責難和懲罰?
室內和室外,硬地、紅土和草地,作為網球運動的管理者來說,有義務維護場地的多樣性。相比于去質疑紅土賽季是否過長,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各種類型場地的球速同質化問題。雖然澳網等少數賽事在加快球速上做出了嘗試,但就連溫網這樣的草地賽事,球速也越來越慢了。而如果以九站大師賽為例,去年的統計數據表明,除蒙特卡洛之外的八站賽事都比前一年更慢,球速最慢的硬地賽事印第安維爾斯,幾乎可以和紅土賽事比慢了。球速連年排名最快的,則是上海大師賽。
俗話說,得硬地者得天下,年輕一代球星,除了蒂姆等少數異類,已越來越以硬地為主導。每年的紅土賽事除了歐洲紅土賽季之外,還有二月份的南美泥地賽季,以及溫網之后漢堡等零星幾站紅土賽事。漢堡出生的德國當紅球星茲維列夫已確定今年不打漢堡站,搞得最后一年擔任賽事總監的德國名宿施蒂希很不愉快。茲維列夫則澄清,他很樂意參加家鄉賽事,但希望漢堡站能夠從紅土轉為硬地賽事,以便納入他為美網賽熱身的參賽邏輯。
從中可以看出,紅土賽事其實已面臨越來越少的生存危機。再以南美泥地賽季為例,在紅土舉行了20年的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站在2014年轉為硬地賽事,這幾年大獲成功,搞得里約站也有效仿之心。但果真先后失去兩站重要泥地賽事的話,南美紅土賽季無疑將遭遇生存困境。
也有不少人會將紅土賽季與草地賽季相比,用以說明賽程安排上的“重土輕草”。而事實上,草地賽季從3年前開始已經從4周延長到了5周。也有不少呼聲認為草地賽季也應該有一站ATP1000大師賽事,也的確有草地賽事存此野心。不過,大師賽事只有九站,如果草地設立一站大師賽的話,又該犧牲掉哪一站大師賽事呢?
賽程安排,的確是一個永遠都不會有“人人都滿意”這種局面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