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過大國足失去思考能力 里皮用對攻留住顏面

捷克不熟,但全北現代我們總不陌生吧?該隊曾大比分把上港、國安、魯能和權健等中超球隊打成慘案隊。大家看完中國杯的三四名決賽,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4個進球全部是邊路傳中所致,捷克就是擁有2個金信煜4個李在城的歐洲加強版全北現代。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建議大家把中國隊看成2018年的上海申花,實力一般且不會防守的上海申花。
當比賽雙方的實力差距大到一定程度,跟教練有關的比賽資源就不再起任何作用,不在服務區了。 由全北現代所致的各種慘案,我們已經了解到這一點。就中國隊而言,塞爾維亞、哥倫比亞兩戰包括這次中國杯兩戰,都是如此。具體表現在大腦缺氧,已經徹底失去思考能力了。表面上看,打捷克的上半時踢得還行,但實質是,比賽剛打到15分鐘,就開始失去思考能力。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事實上,職業球員對腳10分鐘左右,大概就心里有數了。這個過程不需要太長時間,然后,就是彼此你知我知。
這一點已經討論過多次,現階段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和國情是,球員個人能力不過關。如果沒踢好,多半是這個基礎性的問題,還沒有奢侈到討論陣型、戰術等組織方式的地步。當然,絕對不是說,陣型、戰術不重要。所以,我真的不希望聽到轉播機構解說員說中場換人影響了下半時的丟球,這個關系不大。
比賽如同燒開水一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實,上半時10分鐘,就開始就燒了。沒丟是幸運,但已經燒到80度了。請注意,捷克人是對位換人,就是說,他們認為問題不大,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時間早晚的事。然后,水一直在燒,57分鐘,水燒開了。
很多朋友可能在想,中國隊實力這么差,怎么不打防守反擊,用那么多攻擊球員打對攻是不自量力。當聽到這些言論的時候,我想,吳金貴指導應該是笑而不語。這就是我為毛用上海申花類比中國隊的原因。請大家注意,開季以來,上海申花面對各路強敵,是怎么踢的?明明實力不行,打的也是對攻。
正因為意識到了防守資源守不住,誰守誰死。我想,里大爺和吳金貴一定評估過,死守會死得更難看。不這么踢,就不是1:4,而是0:5甚至更多。所以,才選擇鋌而走險打對攻博一把,萬一博中了呢?很多時候,對攻不是因為勇氣和自信,恰恰相反,對攻是因為對防守的不自信的鋌而走險。申花對恒大、悉尼FC和鹿島鹿角都是如此。能夠連平悉尼FC和鹿島鹿角,實在是平局當贏的正確戰術運用+運氣,而輸恒大,就是前文說的不在服務區,打法沒錯。
從根本上說,防守底蘊就是冠軍底蘊,別以為防守好打,敢打防守的都是有冠軍底蘊和氣質的球隊。比如意大利、比如穆里尼奧,說他們擺大巴丑陋的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你給我擺4個世界杯冠軍還有2個歐冠冠軍看看?
從戰術運用的角度,中國杯兩戰的戰術思路都是一樣的,就像尤文打托特納姆熱刺的首回合主場,上來就是高位逼搶拼開局,力圖趁對手立足未穩用閃電戰突襲遠道而來的客隊。如果偷到了,就在接下來的比賽過程中,逐漸注入防守資源死守。
所以,事實上,中國杯第二戰做到了首戰沒有做到的事情。范曉冬的進球,雖然越位,但這是整體戰術清晰的結果。并且,成功地守住了上半時。這就是進步。當然,還包括比賽態度。
至于,下半時沒守住,那木有辦法。誰都知道,閃電戰+高位逼搶提前消耗了比賽資源,時間拖得越久,戰線拉得越開,越沒戲。然而,正因為如此,說明了閃電戰+高位逼搶是正確的戰術選擇。如同二次大戰的希特勒們,之所以選擇速戰速決的閃電戰,恰好就是因為他們深刻地知道,資源有限,時間越往后走越不好弄。 個人覺得,從鍛煉隊伍的角度,還是去年的中國杯對手比較好,歐洲三、四流的,比我們好的不多,能夠在一起打一打。實力差距太大的話,鍛煉價值幾乎沒有,純粹的背景板。至于,里大爺是否能夠高薪續約,我完全不關心。
在這樣的時刻,我想起了西班牙人對中國足球的評價,“中國人建設足球,不是從地基開始,往上蓋。而是,從上面開始,往下面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