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米蘭夏窗總結:管理在上路,成效尚待檢驗

體壇+記者王勤伯報道
意甲諸強,夏窗留下最多疑問的球隊或許是國際米蘭。從7月初的雷聲大到8月末的雨點小,部分藍黑球迷對蘇寧的投資熱情提出了疑問,另一些則選擇維護蘇寧的決定。
到底該如何看待蘇寧今夏的表現?如何看待球迷群體中不同的意見?
管理在上路,進步不能否認
斯帕萊蒂最近一次造訪《米蘭體育報》,聲稱轉會市場“完美”,這種用詞倒不值得過分在意。倒是他一再表示“球員選擇都是管理層和教練組一致認可的”,卻是國際米蘭相對于去年夏天的一大進步——蘇寧剛接手第一年,不尊重教練組意見,把近億歐元預算交給一個經紀人擺布,這種錯誤沒再犯了。
歐洲足球教練,最在意的一個環節就是“建隊計劃”——哪怕是意大利這種轉會市場由體育經理負責的俱樂部體制,建隊計劃也必須時刻和主教練保持一致,否則球隊是沒法帶的,很多球隊出問題就在于建隊計劃無法取得一致。
去年國際米蘭的問題我們就不再重復了。今年像留下佩里希奇、簽約貝西諾、博爾哈·巴萊羅等球員,完全是斯帕萊蒂的意見,賽季一開始就取得兩連勝,也說明俱樂部各部門運作已有基本默契。
此外,張康陽在“足球政治圈”的身影也逐漸活躍,接下來有可能進入歐足聯某個委員會擔任理事。想想托希爾時代,印尼人在足球政治圈唯一“建樹”是輕率毀掉莫拉蒂和阿涅利的叔侄忘年交,重要決定卻跟在加利亞尼和洛蒂托身后,職業聯盟會議要么讓意大利語不好的柏林布魯克去參加,要么派體育經理奧西利奧,完全屬于放棄。
轉會市場具體操作有遺憾
羅馬1比0領先國際米蘭并多次擊中門柱的時候,薩巴蒂尼曾在奧林匹克看臺上抓頭發,表情非常難受。如果羅馬運氣更好取得比賽勝利,或許國際米蘭轉會市場的一些問題會被媒體提出來進行討論。
薩巴蒂尼曾說過,他離開羅馬的一個原因是受夠了美國式企業管理模式,他這樣的人,不太可能每天寫一篇工作報告發電子郵件給各分管領導,所以他想看看和中國人合作是否更好。
這種企業內部文化的點評,如果不是當事人在合同期結束以后自己主動出來說話,我們是無從知曉的。但國際米蘭今夏轉會市場上的諸多消息,也留下了一點點討論的空間。
中國有些大企業做事情,一個問題就是內部領導眾多,一些關鍵決策彼此踢皮球,拖沓錯過時機。這種現象是否也在蘇寧和國際米蘭的關系中存在呢?
薩巴蒂尼明顯是個勤快的經理人,他有很多次“基本談妥”——例如和熱那亞基本談妥佩萊格里和薩爾塞多兩員小將的轉會和代培計劃,例如和埃姆雷·莫爾基本談妥加盟國際米蘭,例如和桑普多利亞基本談妥希克轉會。
然而,這些基本談妥的轉會,就在球迷們要等待官宣的時候,都成了別人的盤中餐。薩巴蒂尼在9月初的總結也留下了些許線索:“希克這樣的球員是應該拿下的……”
當然,國際米蘭最基本的簽約得到了確保,例如邊后衛、中場等位置。如果成績足夠好,上述問題的討論完全可以不存在和不成立。
國米未來在蘇寧內部的地位如何?
最近兩年國際米蘭的操作可以說明,FFP多少是可以做些手腳繞過的,主要別像卡塔爾人那么夸張。例如去年把很多支出放進圣西羅籌備歐冠決賽,或者今年和桑普多利亞聯手玩6月30日前后手。
因此,奧西利奧所說的“FFP沒想象的那么靈活”,更多還是暗示蘇寧的錢出不來。畢竟,要完成各種FFP繞路操作,最基本的要素要是有錢可花。
我想在這里提出的問題是:如果金融外匯監管部門沒有收緊水龍頭,蘇寧是否會在轉會市場和AC米蘭、尤文圖斯進行軍備競賽?甚至,如果早知道后來金融管理部門收緊資金外流渠道的政策,蘇寧還會不會投資國際米蘭?
托希爾當初來中國找投資人的時候,跑過好幾個城市。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一波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里,很多領域的經濟形態呈現出一種奇怪的現象:誰能融到巨資就感覺像賺到了巨額利潤,誰能燒錢就顯得這個企業很有前途。后來發生的故事,樂視是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投資海外足球俱樂部的人,基本都沒有考慮俱樂部本身造血能力的問題,而是覺得一年區區幾個億或者十來億人民幣養個俱樂部算什么大事?這樣說當然不是單指蘇寧一家。
奧西利奧曾有一句名言:“要不是FFP,以蘇寧的財力,簽下C羅都不是問題。”這句話其實很意淫,世界上有財力簽下C羅的財團多得去,但任何一個財團或企業在為足球燒錢的時候,都會綜合衡量企業本身的得失。貝盧斯科尼是這樣,蘇寧也一樣。
張康陽坐鎮米蘭,對國際米蘭在蘇寧內部的位置是個重要保證。但經過一年時間,蘇寧集團上下或許也意識到了投資意甲球隊的諸多困難,短時間內實現自行造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輸血?同樣需要平衡蘇寧內部的投資結構。
蘇寧對外肯定會強調投資國際米蘭的長期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要借此在有關部門面前論證其海外投資的合理性。但從集團產業布局來說,未來國際米蘭會處于什么位置,仍然是個長久的問號,讓我們暫且不做預測。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國際米蘭在賽場上成績很好,肯定可以為蘇寧實現更多廣告效應,這種情況下,獲得追加投入的機率就更大。如果連年都像上賽季,那就挺麻煩。
球迷應該對蘇寧施壓嗎?
這個問題幾乎就不需要回答。當然需要施壓!否則你支持的是蘇寧,而不是國際米蘭。
當年藍黑球迷對莫拉蒂施壓,誰去考慮過薩拉斯石油集團和莫拉蒂家族企業的經營狀況了?你愛國際米蘭就投錢,不愛就別求包涵和理解。
但施壓也是有前提的,球隊成績不好應該施壓,投了巨資成績不好應該施壓,球隊成績過得去(例如進入歐冠)但不如歷史宿敵也需要施壓……莫拉蒂時代,國際米蘭球迷從未滿足過進入前四獲得歐冠資格然后看別人慶祝勝利,現在當然也不應該滿足。
自從中資投資意甲球隊,網絡上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部分球迷把投資人自身的利益等同于球隊,更像是編外企業員工而不是鐵桿俱樂部球迷。這種現象在所有中資投資的球隊身上都存在,不僅僅是國際米蘭一家。
從投資人角度說,他們當然希望能收編網絡輿論,甚至不惜小恩小惠。但這對于球迷生態來說是具有毀壞性的。過去中國球迷習慣了像意大利球迷一樣帶著批判精神對待俱樂部管理層,為什么因為是中資就要放棄自己一貫的方式呢?
如果球迷群體不把球隊成績視作自己的唯一訴求,而是處心積慮為投資者算賬求一致,實際也會讓球隊失去寶貴的助推力——球迷對俱樂部算不上輿論監督,但球迷的成績(甚至追星)訴求是俱樂部的助推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能夠為投資者造成營銷和廣告效果的,是球迷制造的壓力、訴求和熱情,而不是簡單的、網絡水軍式的維護與附庸。
我在意大利多年,目睹的各隊球迷大都一樣——你很少見到總是開懷大笑或者信心滿滿萬事如意的球迷,他們一年大多數時候都在為自己的球隊擔憂著、痛苦著、甚至憤怒著,但正是在這些球迷身上,你能看到一個俱樂部實實在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