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也是男排的成長方式 小伙曾用面膜排解憂郁

體壇+記者若彤報道
43分,讓中國男排出乎意料的上了熱搜,讓中國男排也有了點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影子,也讓中國男排獲得了一片久違的夸贊之聲。
43分,能給中國男排帶來什么?這只是一場世界聯賽的小勝,可別忘了男排今年7戰4敗的戰績。但是,這場血氣方剛的勝利之后的夸贊,卻讓一些人久旱逢甘露——那些在質疑中艱難成長的運動員,聽到一句“好樣的”,獲得的是即是莫大的鼓勵。
昆山一戰,必將成為中國男排的經典之作。想當初第一場輸給土耳其后,作為當時場上的球員李潤銘爆了隊友一個料:饒書涵曾因罵聲而郁悶,好不容易排解憂郁情緒之后,21歲的他只能做面膜讓自己“容光煥發”!
這雖然只是一個幕后的小花絮,但是正如上圖所說“運動員的成長不易”,誰都不想輸球,尤其是在團隊中,自己的發揮往往影響著集體。今年的蘇杯上林丹就曾表示,自己不能輸球,因為不想讓團體的失利與自己有關。這是運動員的正常心理。所以,比賽失利后的任何一句責備的話,都顯得那么尖銳鋒利、那么冰冷刺骨。
可是,中國有句古話“恨鐵不成鋼”,在冷靜還沒有趕在失意之前,人們往往用批評來代替自己的關注,只剩下運動員自己獨自煎熬。不過,在中國還有一句話“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在中國傳統的成長方式中,依舊有效。6月2日2比3輸給土耳其的一天之后,饒書涵知恥后勇,攔下賽點,幫助中國隊3比1拿下荷蘭隊。
球迷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就用愛之深責之切來形容最恰當,但人們在成功面前卻也從來不吝惜贊美之詞,有人說饒書涵扣球興奮之后慢慢開竅了,也有人給他支起了招“其實力量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上一個檔次,技術也是可以重新學習和提高的。”
而問題就在于,一些“鍵盤俠”混雜在評論里總是讓運動員無所適從。那么一方面,真正的球迷應當克制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理性真的給慢慢成長的男排一點空間,語言既可以變成剪刀也可以幻化成春露;而另一方面,運動員也要練就強大的內心,場上拼出血性,場下勇闖暴風驟雨,甚至在逆風中找尋前進的方向。
揠苗助長不對,信心也受打擊也不好。好在,球迷們已經越來越懂得“喜歡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無法來到現場親自為中國男排吶喊的球迷,只能使用“我說故我在”技能,但陪伴,不就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中國男排,也是我們的心頭肉。